孝媳贤妻礼士
一、入嫁刘家
江凤满,今年44岁,娘家在本县公岭镇三铺村江冲组, 1998年入嫁刘家,与本县黄墩镇谷泉村麦元组刘鸣海结为夫妻。
二、衷爱丈夫
她婚后生育两个小孩,对丈夫刘鸣海家境贫寒并没有半点怨言;她勤俭持家,经济条件有所好转;十年后天降恶运,丈夫做心脏主动脉置换手术,又造成了雪上加霜的经济困局,虽然有党的扶贫政策的支持,解决了医疗期间的经济困难,但家中的一切事务还是都由她一人承担,用自己瘦弱的身体坚强地支撑着整个家庭,维持着六口之家的生计。
三、孝敬公婆
除了照顾丈夫和两小孩外,对两老人更是照顾周到。
公公刘观荣76岁,患风湿病十余年,于2017年3月逝世,婆婆患精神分裂症,也十多年手脚行动不便,都是她端吃端喝,后来病情加重,卧床不起,都是她一人洗换衣被,喂吃喂喝,处理床上的大小便,整个房间没有一点异味,可惜婆母也于2017年闰六月逝世,老夫妻俩间隔不到一百天。老夫妻俩患病期间,情绪低落失控,时而有些烦燥唠叨,可她从不计较、从不顶撞,照样不问春夏秋冬、不问严寒酷暑,始终如一的关怀照顾。
四、谦和礼让
她年纪不大,但心胸宽广,不招是非,能和本村民组以及周边的父老相亲和睦相处,以礼待人,她谦和礼让的主动很受众人好评。
全体国人的文明素质,关系到国家的兴旺繁荣,族人也须遵循祖先的遗训,做一个不折不扣、务实求真的忠孝子孙。从我做起,把祖先的传统美德发扬和传承下去。江凤满女士就为我们族人树立一个好榜样。愿天下父母健康快乐,子孙孝顺平安,事业兴旺发达。
撰稿人:刘观沛
2017年8月5日
做人箴言
父母遗体重 祖荫远绵绵
万恶淫为首 百善孝为先
圣贤重德教 忍让是福缘
只思自己过 莫把是非言
有恩须当报 是仇莫报冤
为善不为恶 哪怕国法严
世事无常在 因果本相连
勤俭事业成 嬉戏正人嫌
此“箴言”都是前人所常道的诲人之语。当然,人人会道,个个能懂,就是难得身行。欲求多福无殃,应从一心之处切实履行。敬希广众,将此简要“做人箴言”多多书写,张贴于家宅堂上、房间,早出晚归各诵读一遍,世世承传,儿孙会受益匪浅
感恩人:刘立精
2014年3月26日
花之韵
癸未年夏(2003年6月16日)为安庆友人新居题画幅,作于独秀山谷泉寺
兰
不将色相占风光,道是风流不在妆,
爱杀东风夸格调,素馨不作粉脂香。
莲
叠翠明池别有天,超尘还得住人间,
丹心欲发千舟泛,不出污泥不肯妍。
菊
从无不落傲颜红,冷守篱边俏几丛,
岁岁重阳招客饮,笑睁醉眼对西风。
梅
何缘偏向此身怜,占取群方一路先,
冷艳不降寒雪垢,幽香直过九霄天。
刘立精作于2003年夏
为 修 家 史 献 言
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有着修史的传统,民间家谱也如正史、方志一样有着传梳的修制。尽管中华民族都因循着一种朴素的寻根意识,为了使这一意识的无休无止,祖先们即以谱牒的形式作为守本固根的神圣标志,这不仅体现着家庭的凝聚力,也使我们的民族有着万古不衰的凝聚力与同化力。可见“宗族”这一特定字眼确实令人感到神圣而亲切!
然而,由于历史的演变,仿佛“宗族”已显得没有其实在的分量了。更何况,当时代经受一个时期极左思潮的折腾,宗族观念在人们的思想领域里难免受到荡涤。甚至使一些昧于理性认识的人,把宗族与宗派视为一谈,认为宗族同宗派一样是和国家政体相对的带有政治性的集团,并且以此引申,认为修家谱是一种非法性的宗派活动。殊不知宗族乃是血统构成的一个自然实体,而这个实体总是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下不间断地延续着,其生命是与天地同休的客观存在。因此宗族与宗派并非同一语,宗族并不意味着就是宗派。而作为自然群体的家庭,为了书写其自身的历史,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伦理、道德与文化而认为是不合于法度的活动,这是对修家谱的一个莫大误解!
家谱是人类步入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产物。由于家谱的特定内涵与严密的系统性以及极严谨的编修,而在文化领域里逐渐形成一种谱学,谱学的形成又标志着家谱的编修已成为历史性传统;同时也体现出伦理、道德规范确立。无可否定,一个家族乃至民族又不可能离开伦理、道德与文化而发扬光大,家谱也即是起着这方面承先启后的作用。
家谱在其历史意义上,由于祖辈们每一次家谱都是对家庭做一次全面的、真实的、阶段性的总结。凡属家族的繁衍、迁徙、盛衰以及显赫人物的表彰,无不载入称之为“谱”的史册,以志永垂千古。正如一九二五年所修之谱,庆椿公在其序文中对家谱写下最确切的一段评述:“近悦远来,同登斯谱,俾知二十八年,生者,殁者、侨居异域者;井里村墟、庐墓田园、男女婚姻、功名富贵,恍若名山花鸟、大海鱼龙,无限天机写入画图,令观者一目万象,罗列方寸间,有上下古令之概。”
的确,无论从历史学的角度看,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,“谱牒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资料库,它为我们研究历史学、人口学、社会学、民族学、方志学等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。”“要综合研究历史,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,是离不开谱牒资料的。”(原载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日《光明日报,首届中国家谱研讨会综述》)。可见编修家谱,对研究历史,包括经济、文化各个领域里的发展与变化,都能提供必要的资料与依据。
至于刘氏家史——刘的姓氏,本起始于唐尧时累公。据史载,始祖并非累公,而刘姓是从累公开始。相传至唐朝僖宗时一百O二世的武科进士巨容公,首次编修家谱,所以刘氏家史,在汉以后才有较详细的记载。传至元末一百一十五世的端三公,由江西鄱阳迁官来皖,遂定居于怀宁独秀山西侧。其地因端三公来时驻马于此,所以名为驻马塥,至今传二十七世,历六百余年,成为怀宁的一支刘氏家族。对家族的历史,远溯近搜,也经历着繁衍、迁徙、盛衰的历史过程;这一漫长的生息过程也就是祖辈的创业历程。
始迁祖三公训示子孙“耕者力作田亩,读者奋志鸡窗”。因此刘氏家族以“耕读传家”,世世代代终岁务农,勤作于秀山、皖水之间,朴实勤劳而善良的气质,世代相承;要说家史是一部农家田园史。由于祖训的一耕二读,所以历来是尚文化、重教育;不过身入仕宦者极少,即使是所谓“书香”门第,也只是“业儒”而已。到二十世纪初,“兴学育才”(庆椿公办学题额)之风,举族而起,除设立务本学校外,还有支房设塾办馆。同时为鼓励族内子北读书求知立下例规,凡升读初中以上学校者,帮助以学金。及至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结束后,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,创办起端三中学(完全中学),聘名教师任教,面向社会招生。诸如此类善举,实为世人所仰慕的风范。可见祖辈的业绩,有很多是应当肯定的。
刘氏家族自端三公以降,历经六个世纪之多,家谱曾经八度组修,考谱牒只不过是世系的分陈与人丁的罗列,并不注重于族中大事与平凡人善德之类事迹的专述,即使有也只是为名门大家所树起的牌坊。
今族人鉴于上届建谱距今年近七十个春秋,惟恐家史失叙,亟求接续编修。为求与历史同步,本届修谱是理清血统与扫描家史两者并重。须知将人文事迹与族人艰苦创业以及乐善好德等典范,作为家史记载,是建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以此昭示后人,也正是给后人最可贵的遗产。
在建谱的方式上,不取用以往传统的老模式,在统一体例与方式的原则下,各小支房自行编修,谱牒上标世列名,男妇女同位,不因袭单入男丁的纯男系的封建宗法体制,使得后人至少分清包括女系在内的五服内外的血缘亲疏。列祖列宗仍做世系的保存。
考旧谱,死者无嗣不称公的这一成规性的戒条,可知祖辈修谱寄托着一个深深的内涵,这就是因袭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。但是造物者不可能永远固步自封,目今的世界不为老祖宗所有,我们这一代的家谱上不再打上这一枷锁的烙印,不能让后来人承受这一精神枷锁!
当然,一个家族繁衍后代无可厚非,但是生育属国策,“螽斯蛰蛰”不可取,而重在素质,因此力求对子女的家教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子孙将是振兴中华的来者,我们的家族是刘氏的后裔,也是炎黄的子孙,不求金玉重重贵,但愿儿孙个个贤。教子育孙爱国家、爱人民,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,弘扬我民族自强雄风,责无旁贷。如此才无愧于祖宗,无愧于后人,也无愧于我们自己,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编修家史的精神所在。
今族人倡此续修家谱之举,精本不敏,不妨乘此编修之始,秉忱寄语,惟望为继承和发扬我民族的伦理、道德,促进文明建设而做好属于民间历史文化的这一大业!
立精诗瘦谨书于怀宁秀山中学
1994年10月1日
忆日寇投降日
校园喜讯传,锣鼓震九天。诉敌“三光”罪,欣吾战果篇。
游行增志气,集会庆瓯圆。吐气扬眉日,师生笑语喧。
注: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,吾当年七岁,就读于安庆市双莲寺小学,这是我回忆当年庆祝场景之事。
颂狼牙山五壮士
狼牙壮士悬崖守,主力潜移火力磨。
弹尽石抛瞒日寇,英雄故事永传播。
赞赵一曼
出身黄埔女英豪,铁马横戈怒火烧。
黑水白山歼日寇,威名天下震云霄。
缅怀杨靖宇
抗日先锋杨靖宇,雪原林海大英雄。
顽强抗敌惊天地,奋勇当先立战功。
日寇围攻先主动,孤身阻击设迷宫。
血流沙场冲霄汉,风范千秋化彩虹。
刘安澜书于石牌
2015年11月7日
我爱我的母亲
一、慈母简历:
慈母胡发荣(1921-2014),享年94岁,怀宁县秀山乡秀山村金屋人,是我村及方圆两平方公里内的老寿星,人人赞誉的好老人。
二、贤妻良母:
我的生母1950年夏病故,当时我四岁,姐姐七岁。胡发荣老太君是我的继母,一九五一年(时年三十一岁)因前夫病故,经人介绍,续嫁与我父亲结为夫妻,她和我父亲互敬互爱,相濡以沫,贤良和淑。她再婚前后都未生儿女,把我姐弟二人视为亲生。母亲为人和蔼,从未打骂过我俩,记得我四五岁时,冬天寒冷,晚上总是把我搂在怀里睡觉,为我取暖;夏天酷热,晚上总是手摇蒲扇哄我睡觉,为我俩纳凉驱蚊。她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,还常教我们做人。她一生不惹事生非,处处以和为贵。有一次我和人家打了一架,当时她把我拉回了家,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,说做人不能冲动,一切事情都要忍让,彼此受伤都没有好处,人要学好,做好事不是好别人,是好自己,做坏事既害人又害己,不能让人指背。母亲的恩情,至今令我难以忘怀,真是不是生母胜似生母。
三、相夫教子:
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,对我父亲是处处关心,工作上大力支持,1952年父亲被选为三桥区金桥乡麦元选区农会代表,任麦元金星田铺三个生产队的会计,家中两亩多田地都由她管理,农忙时帮着收粮收草,从不叫苦叫累。父亲因工作需要,人客来往多,母亲每次都是热情招待,为此妈妈受到屋下人的好评,我们看在眼里,喜在心上。
父亲刘心根,字正邦(1921-1960),年仅40岁就英年早逝。1958年到1960年,当时许多干部被打倒,我父亲首当其冲,新任的干部耀武扬威,我父亲也不知挨了多少打,饥荒时也不知挨了多少饿,令父亲十分寒心,当时母亲对他百般安慰,“政策是此一时彼一时,我们夫妻儿女总是要过日子的,以后总会好起来的。”1960年,父亲为省下粮食给我和姐姐吃,自己吃树皮老糠,结果拉不下大便,母亲用手指插到父亲肛门里去抠,最后还是请医生用水管插到里面去冲,才挽回生命,可是好景不长,1960年冬还是离我们而去。
从此,我们孤儿寡母三人相依为命。当时姐姐16岁、我才13岁,那年,我在怀宁县秀山初级中学读一年级,父亲亡故,我开始放弃了学业,当时家中生活非常困难,可母亲还是坚持叫我回到学校读书,我当时真感激不已。父亲走后,我看母亲一个人承受不了家里的田地耕种,还是不得不休学了。
三年自然灾害,农村生活非常艰难,许多人纷纷外出谋生,我屋下原有120多人,因死亡加外出,最后只剩下40多人,当年母亲没有那么自私和绝情,没撂下我们姐弟,坚持苦苦支撑,让我们存活了下来。母亲的爱心我们始终难以忘怀。
四、勤俭持家:
母亲和我们相处六十四年,勤俭持家,任劳任怨。姐姐十八岁出嫁,我二十六岁结婚,都是母亲一手操办,真是操碎了心。我夫妻生了六个小孩,其中老五早年夭折。为了养家糊口,我夫妻俩在生产队挣工分,家中带小孩和一切事务都由她一人承担,从不发烦唠叨。她平时粗茶淡饭,从不讲究穿戴,后来生活好了,我们就买了些,她也舍不得吃穿,她说,庄稼人要干活,五个小孩折腾,就是有好的也穿不到好的,把孩子们养大就好了。由于党的政策好,我在外面做生意,加上母亲平时省吃俭用,养猪养鸡,纺纱织布及农副产品的收入,先后为我盖了两次新房。
五、宽厚仁慈:
1991年,我妻子三十八岁不幸去世,丢下五个小孩,最大的十七岁,最小的才三岁,我当时精神上已接近崩溃的边缘,从此我也没再婚了,母亲竟成了家中的顶梁柱。她不仅苦苦带大了我姐弟俩,还帮我带大了孙儿孙女。我三个大女儿出嫁,我儿子结婚,多亏她忙里忙外的奔波。从1992年到2009年间,母亲分别高兴地见到了曾外孙、曾孙子,只见她高兴得喜出望外,笑得合不拢嘴。
特别是我的小女儿,三岁就失去了娘亲,从读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成长过程,倾注了她老人家的大量心血。妻子去世后,我准备将小女儿寄养于他人,我的母亲坚决不肯。有一次,她带我小女到塘边去洗衣,小孩不懂事,掉到了塘里,水很深,又漂了很远,老人不顾自己的安危,纵身跳到水里将她拉了上来,上来后,我的母亲半晌说不出话来,险些丧生。我的小女儿今年二十九岁,全靠我的母亲拉扯大。她在外地工作,得知奶奶生病后,立即赶回家中,昼夜守护在奶奶身边,奶奶逝世时,她的哭声撕心裂肺,真是感人。
虚清公和我父亲是胞叔侄,我与堂兄安澜未出五服,我和他的关系亲如手足。堂兄今年七十六岁,怀宁中学退休教师,他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,至今念念不忘。我的母亲不仅对我姐弟视如亲生,对侄儿也无比关爱,我父母病故时,堂兄非常伤心,他感谢我的父母1954年为他家办了一件大事,即安葬了他祖父虚清公及他早年离世的两个叔叔,当年堂兄才十五岁,根本承办不了葬坟之事,感谢我父母亲当年为他家安葬了祖坟,里外为他家操劳。堂兄自十六岁就远离家乡。一九五一年,堂兄的祖父母和母亲先后离世,父亲1948年去台,那年他才十一岁,投养安庆外婆家,继续读书,1955年初中毕业,他中考落榜,被外婆拒之门外,只好回到老家,他家的房子早已倒塌,由于我母亲仁慈宽厚,腾出一间房舍,提供生活用品让他住下,使得他次年顺利考上池州师范学校,我的父母亲都为他感到高兴。堂兄1959年当上教师,1962年成家,以后每年回老家,都要带上糖糕水果孝敬我的母亲。我母亲九十岁时,他深情地夸我母亲是心地善良的寿星老。去年十一月初九,堂兄得知我母亲去世,立即从石牌赶回老家,向我母亲遗体焚香跪拜,以报答六十年前的搭救之恩。
母亲虽不识文化,但懂得大情大理,自从与我父亲结婚后,不仅对自己娘家人客气,就连我生母的娘家人都一直保持密切来往,不分彼此。她去世时,我生母娘家的人也都来焚香跪拜,就连我的八十五岁的老岳丈,如今还在夸她是人品好、心地善良、不拖累子孙的好奶奶,她把我的四个女婿都当成自己的孙子看待,为此,他们逢年过节上门,都买上好吃的点心和好衣服给她。
母亲年青时,屋下不管是哪家有红白喜事、娶亲盖房,她都去送礼帮忙,很受屋下人和左邻右舍的好评。
六、寄托哀思:
2014年冬,我的母亲因年岁已高,体弱气衰而病,医生无法诊治。她弥留之际,在床上躺了五天,好象在等什么似的,我的小女儿提前十多天回家,见此情景,便电告了浙江、贵州的哥哥姐姐们,十一月初九下午五点,他们不远千里都赶回了家,见了四世同堂的子孙们时,母亲非常高兴,连声说:“你们都回来啦,饿了吧,快吃饭。”等我们吃完饭再回到床前时,只见她奄奄一息,睁着眼看着我们大家,便十分清醒地离开了人世。所幸的是,我们一家集体为她送了终。
2015年1月1日火化,本屋的男女老少、左邻右舍的屋下众人,刘氏宗祠管委会的代表都前来焚香叩拜,使母亲的葬礼显得格外隆重。中华民族的宽厚仁慈、相夫教子、勤俭持家、任劳任怨、通情达理、和睦邻里的美德,都一一展现在我母亲身上。在母亲逝世一周年之际,为感谢恩比天高、情深似海的寿星老太君,仅用上述文字表达我们全家的沉痛怀念和追思之情,母亲的美德,我们要传承下去,母亲的音容笑貌,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!我爱我的“母亲”。
儿:观沛
率
子 小东 媳 小兰 孙 俪媛 博文
长女 巧生 婿 海林 外孙 丁健 泽勋
二女 转男 婿 中国 外孙 江丰
三女 巧兰 婿 小华 外孙 节文
小女 巧玲 婿 夏朋
泣血顿首
2015年12月2日
刘氏始祖墓重修记
“笃亲堂”刘氏始祖端三公墓地,位于独秀山西麓、黄墩镇谷泉村的驻马塥畔,南侧与刘氏宗祠遥遥相望,西侧与民居毗邻,东侧与良田相连。据有关资料推算,端三公在此长眠已500余年。
始祖墓,于明朝永乐年间立坟。
据史料介绍:刘氏宗族源远流长,有着4000千多年家族的繁衍迁徙史。鼻祖源明公系帝尧之九子,五帝时(公元前21世纪)人,端三公为其130代裔孙。端三公生于元朝末年,明朝官员(皖承直郎),祖居江西鄱阳清塘。元末明初的洪武年间,天下大乱,战争频繁,百姓涂炭,纷纷离乡背井,这就是刘氏宗谱序言中所说的“元季之乱”。当年端三公有官难做,为避战乱,只得弃官避乱。一家三口(妻田氏,子进甫),受尽颠沛流离之苦,竭力寻找“世外桃源”,一心效仿陶渊明归隐躬耕,几经辗转,最终迁到古皖怀宁独秀山西麓的驻马隔,从此驻马隔一带便成为我刘氏发祥地。明朝开国为1368年,发展到今天的2015年,其间相隔647年,由此可断定端三公迁怀已600多年!翻阅《刘氏宗谱》卷二,发现自端三公至九世祖生卒均失纪,直到十世祖的傅公.贡公及仲公生卒年代才有记载。以傅公为例,生于嘉靖丙辰年(1556年),卒于崇正壬申年(1632年)。若按100年四代推算,端三公约生于1331年前后,这正好是元朝末年。如果端三公在元末度过青少年时期,那在明朝就进入中老年时期,为此端三公求取功名走马上任及避战乱迁怀,均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。端三公在驻马隔躬耕陇亩,以古稀之寿推算,他中年举家迁怀,至少在怀宁驻马隔也生活40年之久。查史料,明太祖洪武30年,惠帝建文4年,成祖永乐22年,累计56年,可推算端三公在永乐年间(1403年前后)与世长辞。由其曾孙胜祖,胜贵,胜华安葬在驻马隔北面的公坟林,有石碑为证!因此,今日始祖端三公墓真实可靠,毋庸置疑!
始祖墓地,于清朝乾隆年间首修。
端三公墓,自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乾隆8年(1743年)修墓,相隔300余年。尊祖祭祖,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我刘氏先民也不例外。在300年之内,先民们对始祖墓地肯定有维护善举,只可惜无文字记载。在端三公迁怀约400年后,为追思始祖功德,传承始祖善举,乾隆年间的吾族先贤率众建祠堂,二修宗谱,修复始祖墓地,这三件大事感动家族,可歌可泣!至于修复始祖墓地,一见现存石碑便可知晓!瞻仰墓碑,有两个问题令人思索:一.此墓地不单纯是端三公之墓,而是祖孙三代的合冢,碑上刻着坟主及立碑人字样,坟主昭穆有序(端三公居中,子左孙右)。以百年四代计算,祖孙三代的坟虽葬在同一处,但安葬时间必有先后之分,安葬位置必定有昭穆之别。坟头立碑,约定俗成,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念宗的美德,此风俗一直延续至今。当年安葬端三公.进甫公.妙保公时,不可能不立碑!孰不知有碑才是标志,有碑才能祭祖!由于三座坟山连成一体,乾隆八年的族人们将三座坟山合冢,将300多年前的三块小石碑换成一块大石碑,在墓碑上除刻有坟主及立碑人字样,右侧还多刻了一行竖字:“大清乾隆八年癸亥岁季春月谷旦”,由此可断定先民们为修墓出工出钱,重新立碑,是作永久纪念之用意。二..现存墓碑上,尊端三公为“始祖”,尊进甫公为“二世祖”,尊妙保公为“三世祖”,这些尊称是根据康熙辛酉年(1681年)一修宗谱而冠名。当年安葬端三公的第四代人只是按常规立碑,根本不会出现始祖等字样!这些尊称的出现,显而易见是乾隆八年的先民们在石碑上有意加刻的!他们的睿智之举,尊祖之心,功垂千秋,日月可鉴!对此,令吾族同胞万分感激,并奉为楷模!
始祖墓地,于当代2015年重修。
自乾隆八年(1743年)到2015年,相隔又近300年。斗转星移,始祖墓地饱经沧桑,却依然存世!经历了明朝,清朝,民国及共和国四个时期,其间有无修坟缺文字记载,实为憾事!由于年深日久,墓地水土流失严重,周围树草丛生,但乾隆八年重立的碑完好无损,这真是吾族同胞的大幸!在端三公迁怀600多年的今天,刘氏宗祠管委会决定重修始祖墓,这不仅是一件尊祖念宗的大事,而且也是给子孙万代寻根问祖、祭祀祖先留下了一块圣地!
当代刘氏宗祠管委会积20年努力奋斗,集全族财力,智力,先后完成了九修宗谱、修缮祠堂、创建“独秀刘氏宗亲网”网站等艰巨任务,故重修始祖墓地就成为首要任务!管委会不负众望,修墓工程终于在2015年11月底竣工!
端三公是刘氏家族的象征,德高望重,万古流芳!
端三公官宦出身,尊崇孔孟之道,学富五车,满腹经纶,遵循儒家倡导的立德,立功,立言,安身立命,然而苦于在战乱中不能“兼济天下”,不能施展才干,只好避战乱迁怀而“独善其身”。对修身齐家有独到见解,对人生感悟极为深透。从族谱中我们可找出一些记载,如“读者奋起鸡窗,耕者力做田亩”,又通过口耳相传,端三公身后的先贤们制定了“忠孝廉洁”的族规等等,这些给吾族子孙后代有深刻启迪!“耕读传家”成为我们的族训!“耕”是生存之道,衣食保障,尤其是当年的农耕社会,可见端三公期望子孙“勤”字当头!“读”是修身之本,知书达理。只有在耕田亩的同时,还要兴文化,重教育,这样家庭才能子孙延绵,家族才能兴旺,并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!这些训示,直到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!端三公迁怀为刘氏家族开辟发祥地,功不可没!端三公“耕读传家”的训示给吾族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,必将薪火相传。600多年来,每年的清明、冬至祭祖,已成为吾族的传统和惯例,这就是吾族同胞对祖先的虔诚敬意和无限缅怀!
始祖美德常于乾坤在,始祖英明永同天地存。始祖墓,与宗祠、宗谱并列,是刘氏家族的无价之宝,吾族同胞要承前启后,继往开来!端三公若在天有灵,应含笑九泉!如今,端三公香火至今相传近30代!以驻马隔一带为中心,600年来繁衍生息,瓜瓞绵绵,吾族同胞已向县内外,向神州大地,向寰球五大洲辐射,端三公裔孙累计有4万人之多。欣逢盛世,吾族同胞奋战在工农兵学商各条战线上,大展宏图,埋头苦干,与时俱进,自强不息,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!
现在,始祖墓地已修葺一新。墓地呈心形,周围由白色大理石砖砌成,约1.7米高。墓顶圆形,露天,填土,显得格外端庄凝重!墓碑约1米高,0.7米宽,墓碑两边配有华表,分别镌刻着对联,对联有九旬立精族贤所撰。上联“秀山呈锦幔”,下联“驻马献琼浆”,既交代了墓地位置特征,又描绘了墓地四周丽景。墓碑前方,拜台宽敞,便于族人祭祖。总之,如今瞻仰始祖墓地,吾族同胞必定会顿生肃穆庄严之感,慎重追远之情。无论谁去祭拜始祖,心灵上都会有同样感受!如今清明冬至抵达墓地祭祖,有直达车路,并与公路相连,往返极为方便!
二十四代裔孙安澜供稿
2015年12月20日
乙未夏游九华山鱼龙洞
乙未夏游九华山鱼龙洞
青翠群峦处,鱼龙石洞开。
泛舟游暗涧,徒步赏亭台。
景点人群聚,冷风雾霭耒。
洞仙鸾凤配,神话驻胸怀。
二十四代裔孙安澜供稿
2016年3月17日
|